麻省理工学院物理PhD面试经验汇总

    博士申请

    1. 学生背景:北京大学;面试时间:1月27日

    今天收到一个教授的信说想和我“chat”,顿时觉得很恐慌,他是我ps里提到的一个比较感兴趣的教授但是从来没套过。回信说周一上午(美国时间)可以打电话,他说他们周一上午就要开会了,那之前必须和我打,还说能不能现在就打。我汗,就说好。于是第一个面试就成了MIT的裸面。

    他应该是拉美裔的,今年1月才刚到mit,一口口音,不过还很容易听懂。一上来就问研究经历,我就简述了几个工作的内容。之后,他抓住一个有submit文章的工作开始问,问得很细节,比如这一步的实验是什么原理,怎么做的,光谱用什么测得,光斑聚焦多大之类的都问了。磕磕绊绊的算是都说完了。

    之后问了会哪些实验技术,我就说XX很熟。他问会用XXX不,我说学过,但是不很熟。他问你对XXXX有什么看法,我说XXXX如何如何有前途,但是我本人没做过也不了解组里有人做。(显得比较无知…)

    之后就问喜欢干嘛,我说喜欢看美剧、排球、网球。他说看什么美剧,我说csi, 24, american idol和survivor。他说你喜欢看真人秀?!(带惊诧口气),我很无奈的说是的。

    他又问了我的研究兴趣是什么,喜欢基础类的还是偏应用类的。这个问题是有心里准备的,也默默准备了很多次,所以还算对答如流。

    他最后说这个主要是要了解申请人的研究兴趣、经历和口语能力。我问什么时候有结果,他说不太清楚,他也是新来的。

    最后明白他应该就是comittee里的人。

    2. 学生背景:北京大学;面试时间:1月28日

    一开始就问我想做理论还是实验,然后问我那个方向(很大的都可以,不会继续追问,比如nanoscience)

    之后问科研,他说我做的似乎是simulation,让我自己介绍。每讲一个都会打断问我问题。不过只讲了两个第一作者的工作。

    讲到第二个工作的时候,他说我做的是nanosphere,那我有没有考虑hybrid cobalt oxide and cobalt particle(这个其实做实验的很容易问,因为氧化在nano里很重要,没有surface的话transition metal的nanostructure没发稳定存在)。我说第一个工作里研究的其实就是有surface的particle,然后说了一下surface的影响。实验的人自然关心的是材料和适用性,这里我都讲了。

    他问了我CVD的工作,他是做超导的,所以自然这些方面关心,我说了用的是什么系统(from XXX University)。他问是哪个人的系统,我说XXX,他说他知道那个人。

    总共持续了二十多分钟,不为难人,中间有一处没听清,让他重复了一下,有点郁闷,呵呵。

    3. 学生背景:北京大学;面试时间:2008年2月9日

    才开始申请的时候就跟一位很中意的老师发过信,后来有断断续续的联系。

    1月30日晚上突然有人打来电话,自我介绍之后说是要测试一下英语(我的TOEFL口语只有18分)。那时在家因为家里的老人已经休息了,手机信号又不够好,就把面试时间改到了第二天晚上。突然袭击下,我懵懵懂懂的就只知道MIT明天要电面了。

    1月31日晚

    寒暄之后,开始问关于我发的文章的一些问题。因为需要弄清楚听众水平,我就问了一下对方是做什么研究的。估计把那个老师郁闷坏了,因为他就是一直跟我email联系的那个老师,并且头天自我介绍的时候才报了姓名的(汗~耳朵对人名实在是太不敏感了)。幸亏在他提示了一点点之后我就猜到是谁了。然后认真讨论了一下文章里的内容,多是他问我答。

    之后问我申请了哪些学校,哪些专业。学校申请的少,所以一一汇报。专业就差不多一个,quantum physics and cold atoms. 他自然就问为什么选择quantum physics. 我就blabla把原因说了,已经是研究生了,在这个领域里面已经接触了不少内容,选择的时候本来就想得比较清楚的,所以很容易回答。

    接着就进入闲聊阶段。谈话总共持续了近一个小时,就不在这里罗嗦了。把比较有用的信息列举如下:

    Q:美国次贷危机对于研究经费来源和对于学生的financial support有没有影响?

    A:那只是股票市场的事情,对学校没有影响。

    Q:据说加州政府因为经济原因大幅度削减了对于教育和科研的投入。

    A:那只是对于很花钱的大型项目有影响。对我们这种不太花钱又很能出成果的小组,并没有什么影响。blabla证明一堆。

    Q:录取流程?

    A:先由各个老师对学生的英语进行电面,第二周由物理系的整个committee一块儿做出决

    定。似乎是先对candidates做一个大致排名,再每周面一部分第二周决议(属于个人理解,可能有误)。

    几所牛校的AMO专业里面,因为Stanford有Steven Chu(朱棣文),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有优势。

    另外,比较了在欧洲和美国发展的优点和劣势。各自谈论了自己对于科研和生活的时间安排,还有一点点对科研的理解。觉得很喜欢这位有天分有思想又不是工作狂的老师。最后他很幸福的说他有一对双胞胎女儿(我也是双胞胎之一),觉得很好玩了。

    很标准的口音,很容易听懂。只是我表达的时候经常记不起要用的那个词,就用一大堆词句来解释,只要对方能听懂就好。后来他在比较德国和美国的时候,也说了对于美国人来说,只要能听懂就好,没有人会追究你的英语是否地道。不知道是不是顺便安慰我那使得听众非常辛苦的英语。

    后记:

    面完之后我也非常不安。因为飞跃手册上说面试的时候应该表决心,但是我当时不但没有表决心,还总是问些负面的问题。幸亏这个老师比较宽宏大量。嗯,这样冒了风险总算是了解了一些我所关心的问题。

    我猜MIT的面试,committee布置的任务就是通过电话考查学生的综合水平。所以对于你这样GT考得很好的就着重提问专业问题;对我这样T只有94,G的verbal也差得要命的人,就着重考口语。应该也能部分说明MIT TOEFL的100分线并不是非常严格的吧。申请之前还因为这条线而非常的犹豫呢。

     

    荏苒柔木

    Thu Jun 23 14:13:25 CST 2016
    最后修改时间: